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不知令多少中国人对康河魂牵梦绕。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慕名前来剑桥,探寻诗人笔下的“康桥”。而身临其境感受夕阳下康河河畔的金柳,进而在金柳下做一回新娘,一直则是无数女性所追求的梦幻般的极致浪漫……
康河在剑桥市内从西南向北再往东北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穿越剑桥大学多个学院。康河两岸绿草茵茵,百花斗妍;水中金柳倒映,水草摇曳;河面小船穿梭,天鹅游弋。

图1 秀丽的康河
在柔美醉人的康河上,横跨着近二十座各式各样的桥;那么,哪座才是诗人“再别”的“康桥”?
康河上的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毋庸置疑,横跨康河上的桥梁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公用桥,如连接剑桥大学文科各系校区与市中心的位于Silver Street上宽阔的桥;由Castle Hill通往市中心的Castle Street上的桥;Jesus Green与Trumpington Street之间的黑色铁桥;Cambridge Industry Museum旁的现代白色铁桥;等等。

图2 Castle Street上的桥

图3 Cambridge Industry Museum旁的现代白色铁桥
另一类则是剑桥大学有关学院康河上的桥。在这类桥中,名气最大﹑最为精美的要数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的“叹息桥”(The Bridge of Sighs),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曾对这座桥赞叹不已。“叹息桥”是一座具有威尼斯风格的廊桥式样的桥梁,建于1831年。“叹息桥”之所以如此取名,一说是因为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驻足于此流泪叹息,甚至跳入河里自尽;另一说是因为一些情场失意者常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就一头栽入河中了断。当年拜伦就因失宠于伯伦特公爵夫人而从此桥跳进河里。

图4 St John’s College内的“叹息桥”
另一座赫赫有名的桥梁是位于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内的木桥——数学桥。据说,牛顿起先运用数学与力学原理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桥,整座桥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又名“牛顿桥”。牛顿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做到的事情,学生也应该可以做到;于是他们把整座桥拆了下来,以看个究竟;谁知拆下之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原样;最后,他们不得不使用钉子,才重新把木桥架起来。由此,这座桥名声大振。

图5 Queens’ College内的数学桥
康河上最古老的桥梁是建于1639年﹑位于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内的卡莱尔桥(Clare Bridge)。这是一座娟秀的三孔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各有七个石球,相互对称,但是左边护栏第六个球的后部被整齐地切去了一个15度的角。据说,在这座桥设计建造完工后,学院只付给建筑师15便士的设计费;愤怒的建筑师便把那个石球切去了与15便士对应的15度角,从而永远留下了这个缺口;可是,它在某种意义上却赋予了卡莱尔桥如同断臂维纳斯般的缺憾美,可以说是“歪打正着”。

图6 Clare College内的卡莱尔桥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后院的三一桥,又名牛顿桥,因为桥的侧面有牛顿发现地心吸引原理的苹果树(不过后来苹果树移植到学院的大门口处)。牛顿在三一学院毕业后,又当了女王学院的数学教授。因为与牛顿的关联,三一桥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图7 Trinity College内的三一桥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石桥(也称为拜伦桥),本身不过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却因其所处国王学院后花园的特殊位置而声名显赫。

图8 King’s College内的石桥
从景致的角度来看,国王学院康河河畔可是美至极致,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这里除了康河流经毗邻的其他学院所常见的古树灌木草地花园金柳等之外,还有着康河两岸别的学院无法比拟的面积巨大的草坪,且不说在康河河畔悠然自得地散步与吃草的花斑牛群,特别偏爱于此嬉戏与栖息的成群的天鹅,国王学院那金碧辉煌的Chapel与古色古香的Gibbs Building,以及卡莱尔学院的Old Court——而石桥便是全景式观赏最优美的康河两岸风光的最佳之处。

图9 从石桥上观赏康河两岸风光
2008年7月,在《再别康桥》发表80周年之际,在石桥旁的一株老柳树下立起了一块白色大理石诗碑,上面刻有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与最后一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图10 石桥旁的白色大理石诗碑
此块石碑与紫禁城的建筑石料同出一处,是诗人千千万万崇拜者中的一位所捐立的。这位来自香港的粉丝之所以把诗碑立于此,不仅因为当年他就在国王学院求学,而且他坚信诗人“再别”的就是这座“康桥”。如此,这块石碑似乎又给该桥作为诗人笔下所言的“康桥”增添了分量很重的砝码。尽管如此,要是据此就认为这座石桥就是诗人笔下的“康桥”,仍显得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不知有多少徐志摩迷们(不管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一直在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究;然而,迄今为止,似乎仍然难于得出一致的看法。到底哪座桥才是诗人笔下的“康桥”,也是身处剑桥的中国学者与留学生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之一,不少人还为此进行实地探察。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莫不喜欢借景抒怀,托物寄情,文人笔下往往是虚虚实实,实虚相交。或许,究竟哪座才是诗人笔下的“康桥”,这是诗人有意或无意中给后人留下的一个美丽的“康桥之谜”。

图11 Trinity College内的康河风光
就诗人而言,他多次提及其人生的转折点就发生在留学康桥期间,他曾在一篇文中提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者,诗人的“康桥”,既可指康河上的某一座桥,也可以是Cambridge的音译,这在那个时代是颇为流行的。故此,“康桥”还可指剑桥大学所在之处的剑桥,以及剑桥大学。

图12 剑桥的许多地方依然可见诗人的影子
由此看来,结合诗人当时的感情生活以及其思想锐变的状况,其笔下《再别康桥》中的“康桥”,似乎还应指向诗人就读的剑桥大学,以及因剑桥大学而发展与兴旺起来的同为Cambridge此名的这座城市,而非单指横跨康河上的某一座特定的桥梁。
(Gregory 格林威治时间2012年8月7日晨于剑桥)
责任编辑:孙志强